什么叫漂移鏡頭

更新時間:2016-03-26本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
Tessar結構為3群4枚 最早它來源于4群4枚的烏那結構.它吸取了烏那結構的前2枚結構 結合了2群4枚普羅達結構的后群. 由于后群采用貼合鏡片的方式 非點收差很小 圖像也比歷來的結構的鏡頭清晰. 另一方面Tessar結構的鏡片相對都比較薄 由此得到的圖像的對比度也很高. Tessar結構最初的最大光圈為F6.3 經過中間階段的F4.5 最終演變成現在的F2.8.在最大光圈F4.5的時代 當時是很亮的鏡頭 加之圖像清晰 被稱之為"鷹眼".戰(zhàn)后 隨著卡爾.蔡斯該鏡頭專利的時效 在日本有許多廠家開始生產Tessar結構的鏡頭 它們包含Konica/Hexanon Takuma Canon Nikkor Fuji/Fujinon等等.現行的Tessar45mm/2.8也是在經過各種改進后的產品其特征為具有很高的解析力和對比度 富于清晰的影像. 比起過去的Tessar的過于硬調性格 如今也變得具有柔和的特征. 但是其整體還是留有骨骼硬朗的影子.給于人眼的感覺如同畫面中心有一只射燈照亮 印象為之強烈. 特別在光圈全開放的情況下。但是 話還是要說回來的. Tessar結構的確是相當著名的結構 也是鏡頭史上光輝的一頁. 但是和現在經過各種改良的鏡頭結構相比 它的改良余地很小 進步也非常緩慢. 嚴格說在性能和指標上已經大大落后于當前的鏡頭. Tessar結構帶來的那種解析力和對比度都是相對的 也是很富于Tessar所固有風格的. 一個實際存在于Tessar45mm/2.8的問題是對焦點的"漂移"和某些光圈下的畫面內解析力下降的問題. 其實兩者都是相關聯的 前者導致了后者的發(fā)生. 從Zeiss公表的MTF可以看出 該鏡頭在光圈2.8和5.6下 10plm和20plm都有較高的數值而40plm的數值相對比較低10plm和20plm曲線之間的距離要比20plm和40plm之間的接近的很多 這說明該鏡頭的對比度的表現比較突出 畫像的輪廓感比較強 但是影調層次的表現相對較弱. 在5.6下中央的影像質量要比稍外圍部份差 而在光圈2.8的影像傾向與之恰好相反. 而問題不僅僅在于此 一些實際測試報告的結果表明 在開放光圈2.8時對好焦距后 將光圈收縮到5.6拍攝的話 畫面中央的解析力比Zeiss公開的MTF資料更為糟糕 其中下降特別嚴重的是40plm的數值.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推測可能是當光圈收縮到5.6之后 實際對焦面發(fā)生"漂移".以上的結果表明 如果注目畫面中央 Tessar45mm/2.8在不同光圈下的對焦點實際存在"漂移"現象. 比如實際拍攝通常采用開放光圈下對焦 那么實際光圈收縮到5.6拍攝的話 將發(fā)生后焦現象 即實際對焦點在被懾物的后方. 實際的數值是在2.8下對焦3米外的被懾物 那么在5.6時拍攝下的實際對焦點漂移到3.5米處.在日語中俗稱"后pin". 可見實際影響有多大. 而且這種影響隨著拍攝距離的縮短而加劇. 不過這種現象與光圈值有關 如果使用光圈達到F8以后的話 焦點"漂移"現象將消失. 對于該鏡頭漂移現象發(fā)生的最大程度位于F5.6附近.另一方面 以上結果也表明在某個固定光圈下比如F5.6 隨著細微的對焦 畫面內中央和稍微邊緣部分半徑12-18mm以內的畫質分布是此起彼伏的 雖然平均數值變化不大. 這也說明該鏡頭在球差補正方面還沒有能夠做到整個畫面內的均勻和理想. 這也證明了3群4枚結構簡易的Tessar鏡頭的局限所在.實際上Tessar結構的改良余地是很小的. 針對這一點在過去出現過一些變形的Tessar結構. 比如著名的SMC 賓得-M 40mm/2.8采用4群5枚結構. 如今出現的例子為Fuji新上市的Klasse 采用的也是3群4枚的Tesssar結構38mm/2.6鏡頭。
有用 0 無用 0 我要提問